校情总揽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校情总揽> 视觉黑大

黑龙江大学校徽

黑龙江大学校徽由学校标志和校名的中英文形式组成。黑龙江大学的标志为昂起的龙头与草书龙字相融合,构成主要视觉形象, 标志左侧龙头与下部流畅的曲线构成的图形又与“学”、“子”二字相呼应,龙身与龙尾巧妙构成英文“UNIVERSITY”字头“U”字母, 暗示着中西文化的融合,象征黑龙江大学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模式。 整个标志每一方寸都深深蕴含着黑龙江大学如昂首腾飞的巨龙,是龙江莘莘学子展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是黑土地上年轻一代的精神家园这一理念。 标志整体风格洒脱飘逸,极具现代气息,同时又融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充分体现了高等学府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的融合,学术自由与民主精神的结合...

黑龙江大学碑铭

我国自一八九八年创办京师大学堂起,始开建立现代综合大学之先河,嗣后全国各省陆续兴建。黑龙江省地处东北边陲,开发为晚,更因日寇侵占十四载,向无综合大学。有鉴于此,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委员会、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于一九五八年决定建立省属综合大学,是年九月黑龙江大学正式成立。

黑龙江大学系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基础上扩建而成。该院前身为一九四一年创办于延安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后相继易名为中央军委军事学院俄文科、中央军委俄文学校、延安外国语学校。抗日战争胜利,全校师生从宝塔上下、延河水畔,间关万里,奔赴东北,于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七日在哈尔滨建立东北民主联军附设外国语学校。后因战争形势变化,十二月又迁校至佳木斯市。一九四七年七月重返哈尔滨,更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隶属中共中央东北局及东北人民政府。一九五三年改为哈尔滨外语专科学校,一九五六年又改为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均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

从一九四一年至一九五八年,我校以外语教育为主时期,培养出数以万计的俄语人才。他们为战争的胜利,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建设,在各个领域、条条战线,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得极高声誉。

一九五八年以还学校发展成为文、理多学科,从专科到博士后以及外国留学生教育等不同层次之地方性综合大学,四十余年为国家输送数万名合格毕业生。我校校友服务桑梓献身祖国,已经并正为祖国建设奉献聪明才智,建立功勋。我校已成为黑龙江省重要人才摇篮。

回顾曩昔,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瞻望未来,机遇挑战,任重道远。《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黑龙江大学建设发展,我校师生员工必将世代相继,永远奋斗进取。爰就韵语,系之以铭,铭曰:  

兴安龙江,山高水长,巍巍上庠,气象泱泱。作育英才,振翮远翔。弦歌不辍,刮垢磨光。格致穷理,唯实是尚。人文精神,以张以扬。
                                   碑铭注释:

1、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堂前身。

2、省人民委员会:文革前各级政府均称人民委员会。

3、间关:辗转。

4、(1)以还:犹云以后,以来。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督君墓系铭序》:“秦汉以还,採诗之官既废,天下妖谣民呕、歌颂讽赋、曲废嬉戏之词,亦随时间作。”清陈确《死节论》:“若由是推,则三代以还,死不失节者,盖亦鲜亦。”沙汀《困兽记》三:“抗战以还,世风丕变。”《汉语大词典》—P1094 (2)以还:固定格式。用于能表示时间的名词或词组之后,表示时间的趋向。可译为“……之后”。 ①晋宋以还,得者益寡。(《白居易集·与元九书》) ②建武以还,文卑质丧。(《容斋随笔·论韩文公》) ③汉唐以还,人君所峙以为国者,法与兵、食三事而已 。(《元史·杜瑛传》)《古代汉语虚词词典》P715-716

5、桑梓:《诗经·小雅》:“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以比喻故乡。

6、曩昔:过去、从前。

7、“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是《诗经·郑风·风雨》中的句子,“风雨如晦”,晦是昏暗,全句是说风雨交加,天空昏暗,象征形势艰苦动荡。“鸡鸣不已”:象征君子自强不息,如鸡不因风雨交加而停止鸣叫。

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见《周易·乾》:“天行健”是说自然界运动不衰,周而复始。“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说君子也应如大自然不断运动变化一直自强不息。

9、上庠:庠,古代学校;上庠:大学。

10、振翮:翮,鸟的翅膀;振翮,振翅。

11、弦歌不辍:弦歌,本指以琴瑟等弦乐器伴奏而歌唱,因孔子之弟子子游以弦歌为教化手段,后引申为学校教育。不辍,不中断。

12、“刮垢磨光”:语出《进学解》意谓刮去污垢,磨出光泽,此指精心培养,细心教育。 13、格致:“格物致知”的略语,穷究事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黑龙江大学碑铭

我国自一八九八年创办京师大学堂起,始开建立现代综合大学之先河,嗣后全国各省陆续兴建。黑龙江省地处东北边陲,开发为晚,更因日寇侵占十四载,向无综合大学。有鉴于此,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委员会、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于一九五八年决定建立省属综合大学,是年九月黑龙江大学正式成立。

黑龙江大学系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基础上扩建而成。该院前身为一九四一年创办于延安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后相继易名为中央军委军事学院俄文科、中央军委俄文学校、延安外国语学校。抗日战争胜利,全校师生从宝塔上下、延河水畔,间关万里,奔赴东北,于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七日在哈尔滨建立东北民主联军附设外国语学校。后因战争形势变化,十二月又迁校至佳木斯市。一九四七年七月重返哈尔滨,更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隶属中共中央东北局及东北人民政府。一九五三年改为哈尔滨外语专科学校,一九五六年又改为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均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

从一九四一年至一九五八年,我校以外语教育为主时期,培养出数以万计的俄语人才。他们为战争的胜利,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建设,在各个领域、条条战线,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得极高声誉。

一九五八年以还学校发展成为文、理多学科,从专科到博士后以及外国留学生教育等不同层次之地方性综合大学,四十余年为国家输送数万名合格毕业生。我校校友服务桑梓献身祖国,已经并正为祖国建设奉献聪明才智,建立功勋。我校已成为黑龙江省重要人才摇篮。

回顾曩昔,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瞻望未来,机遇挑战,任重道远。《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黑龙江大学建设发展,我校师生员工必将世代相继,永远奋斗进取。爰就韵语,系之以铭,铭曰:  

兴安龙江,山高水长,巍巍上庠,气象泱泱。作育英才,振翮远翔。弦歌不辍,刮垢磨光。格致穷理,唯实是尚。人文精神,以张以扬。
                                   碑铭注释:

1、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堂前身。

2、省人民委员会:文革前各级政府均称人民委员会。

3、间关:辗转。

4、(1)以还:犹云以后,以来。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督君墓系铭序》:“秦汉以还,採诗之官既废,天下妖谣民呕、歌颂讽赋、曲废嬉戏之词,亦随时间作。”清陈确《死节论》:“若由是推,则三代以还,死不失节者,盖亦鲜亦。”沙汀《困兽记》三:“抗战以还,世风丕变。”《汉语大词典》—P1094 (2)以还:固定格式。用于能表示时间的名词或词组之后,表示时间的趋向。可译为“……之后”。 ①晋宋以还,得者益寡。(《白居易集·与元九书》) ②建武以还,文卑质丧。(《容斋随笔·论韩文公》) ③汉唐以还,人君所峙以为国者,法与兵、食三事而已 。(《元史·杜瑛传》)《古代汉语虚词词典》P715-716

5、桑梓:《诗经·小雅》:“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以比喻故乡。

6、曩昔:过去、从前。

7、“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是《诗经·郑风·风雨》中的句子,“风雨如晦”,晦是昏暗,全句是说风雨交加,天空昏暗,象征形势艰苦动荡。“鸡鸣不已”:象征君子自强不息,如鸡不因风雨交加而停止鸣叫。

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见《周易·乾》:“天行健”是说自然界运动不衰,周而复始。“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说君子也应如大自然不断运动变化一直自强不息。

9、上庠:庠,古代学校;上庠:大学。

10、振翮:翮,鸟的翅膀;振翮,振翅。

11、弦歌不辍:弦歌,本指以琴瑟等弦乐器伴奏而歌唱,因孔子之弟子子游以弦歌为教化手段,后引申为学校教育。不辍,不中断。

12、“刮垢磨光”:语出《进学解》意谓刮去污垢,磨出光泽,此指精心培养,细心教育。 13、格致:“格物致知”的略语,穷究事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黑龙江大学校歌

黑龙江大学校旗